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 年 6 月份,中国汽车市场共售出了 250.58 万辆汽车,与去年同期相比微增了0.14%,与上个月相比增长了5.22%。2023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累计销量达到了 1312.27 万辆,同比增长了8.84%。这一增长势头得益于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另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新能源乘用车方面,6 月份全国乘用车厂家共批发了74.4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了30%,环比增长了10%。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的累计批发量达到了352.7万辆,同比增长了43%。这一些数据显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活跃和多元化。
2023 年 6 月份,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家车企实现了销量的稳步增长,其中有几家更是创造了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的成绩。例如,比亚迪汽车6月份销售25.5万辆,同比增长89%,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广汽集团6月份销售23.6万辆,同比增长1%;广汽埃安连续四个月销量超过4万台,6月份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长安汽车6月份销售20.6万辆,同比增长9%;奇瑞集团6月份销售14.5万辆,同比增长38%;吉利汽车6月份销售13.79万辆,同比增长9%。此外,受国际疫情、海外供给不足和中国车企出口竞争力的大幅增强影响,2022 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达到了340万台,同比增长55%。2023 年 1-5 月,中国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地增长,达到了193万台,同比增长75%。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俄乌危机下的俄罗斯市场机遇、欧美市场的突破等因素,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出口机遇。比亚迪、奇瑞等车企有望凭借出口机遇实现销量跃升。整车市场近期需求量变大意味着其相关供应链零部件需求量在持续增加。
购置税减免政策和各地方购车补贴政策的延续将持续刺激汽车消费。无人驾驶有关政策有望加速落地,是催化汽车零部件相关产业持续落地的主要成因。汽车零部件板块,可关注两个核心赛道:智能化+ 轻量化。近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汽车产业变革相互促进,智能化正在引领全世界汽车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传统汽车行业的边界被逐渐打破,汽车科技含量慢慢的升高,汽车产品从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演进成能够自学习、自成长的“新品种”。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转型上已经取得显著成绩。2023年 1-3月,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超过26%,完成了从“初期市场” 向“早期大众市场”的跨沟。但这不是终局,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消费端对智能汽车旺盛需求,中国正在成为智能汽车技术创新大国和重要战场。百度研究员认为,到2026年,搭载L2+级别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车型市场渗透率将超过15%,产业迎来智能化跨沟期。届时,高阶智能驾驶市场爆发将引起汽车产业新一轮洗牌。正如业界共识,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进阶,还要看汽车智能化。
汽车智能化主要由三部分所组成:智能驾驶(L3智能驾驶可解放驾驶员双手彻底实现无人驾驶);智能空间(智能座椅、氛围灯等组成);智能车联(人、车、路、云多维合作)。
1、转向系统L3 级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一定要具有线 级的自动驾驶系统中,驾驶员和驾驶辅助系统承担主要的驾驶责任,因此常规的电动转向系统只需要用单一的三相电机、独立的电源、位置传感器和单核或双核的控制器,无需考虑异构冗余的设计;而在 L3 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中,系统本身就是驾驶主体,因此转向系统一定要采用线控转向技术,其最重要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路感模拟,二是转向制动控制或转向执行。这种转向系统要使用六相电机或双电机配置,同时配备双电源、双 TAS 备份和三内核控制器,以满足功能安全级别的要求和保障安全的执行;到了 L4、L5 级的无人驾驶系统,方向盘可以完全隐藏起来。
智能驾驶方面,过渡阶段的L3级无人驾驶系统通常被认为是自驾能力的“分水岭”,它标志着驾驶权正式从人移交到无人驾驶系统。L3级无人驾驶标准能否顺利推出,对中国自动驾驶是否能迈入新的里程碑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会带给汽车产业链新的发展机会。L3高阶智能驾驶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的决定要素之一是线控转向的发展程度(汽车底盘四个组成部分之一)。
汽车转向系统专用于控制或维持汽车行驶方向,在遭遇路面冲击或汽车偏离行驶方向时,能够与行驶系统协同保证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和安全性。汽车转向系统不但具备能够工作安全可靠、操作上轻巧方便、更加灵活、高效率节约能源的性能,还要求能够在各种工况(包括直线行驶、正常转向、快速转向、原地转向等)下,根据行驶速度和路面状况提供最佳的路感。汽车转向系统由转向操作机构(将驾驶员的操纵力从方向盘传递给转向器)、转向器(放大方向盘的操纵力并改变其传递方向)、转向传动机构(减少汽车转向时车轮与地面的相对滑动)三部分所组成。汽车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
光大证券觉得,汽车从L2/L2+级向L3级高阶智能驾驶迈进的最关键要素是数据,其次是算法,然后才是硬件。但是后阶段向更高阶智能驾驶迈进最重关键要素是硬件。转向系统作为硬件的核心成分之一,涉及的上市公司仅数家,以下以浙江世宝为例。公司基本的产品是汽车转向系统总成及其核心部件。公司自主研制的智能转向能够准确的通过客户需求,实现在无人驾驶车辆上的转向应用。
浙江世宝专注于汽车转向领域的产品研究开发,产品线丰富多样。企业来提供很多类型的汽车转向系统,包括机械转向系统(MS)、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等。在 EPS 领域,企业具有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C-EPS)、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P-EPS)、齿条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R-EPS)等多个品类。此外,公司还研发出了适用于电调方向盘的电动式四向可调转向管柱,并正在开展线控转向系统的研发工作。
浙江世宝近90%的收入来自转向系统及部件,主要售卖客户集中在中国国内,国内用户占比达91%,属于国内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部件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汽车转向系统及部件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然而,2017-2021年间,公司转向系统及部件业务在营收中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智能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器、机械转向器和转向系统零件。与此同时,散件配件及铸造业务及别的业务占比有所提升。尽管如此,转向系统及部件业务仍然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公司在2021年与吉利、一汽、江淮等主流汽车制造商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拓展了多元化的客户群体,包括一些新兴的汽车品牌。公司的自主品牌客户涵盖了比亚迪、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一汽集团、北汽集团、江淮汽车、中国重汽、福田汽车等国内领先的汽车企业;公司的外资及合资品牌客户则包括大众、戴姆勒集团、长安马自达等国际知名的汽车企业。公司的客户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的新趋势,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从2011年的78.6%降低到了2021年的53.3%,其中一汽集团的销售占比有显著的下降。此外,公司也积极开拓新势力客户,目前慢慢的变成了了蔚来汽车的供应商之一。
除了浙江世宝外,转向系统相关企业还包括西仪股份、伯特利、联创电子等。其中西仪股份的支持智能驾驶自动化方案已投入量产,伯特利、联创电子均有原型机。此外,线控底盘五个组成要素中,伯特利占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电子驻车制动三个要素。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多重变革的挑战和机遇,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三大组成核心要素之一,其发展程度不但是决定汽车科技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促使产业发生新的需求和转型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核心动力。在电动汽车的兴起之后,“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了一个新的市场概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被视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三大趋势。三大趋势相比之下,智能座舱具有实现难度低、消费者感知强、商业模式成熟等优势,因此成为了近期市场的关注焦点。从长久来看,智能座舱的增长潜力不仅取决于基础功能的渗透率,更需要开发出具有差异化体验的新型智能应用,从而提升单车价值。此外,域控制器、抬头显示(HUD)、空中下载(OTA)等核心部件和功能的发展也将为智能座舱创造更多的使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进而推动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张。智能座舱是一种利用先进的传感、计算、通讯等技术,实现对车内环境和乘客的实时感知、分析、控制,打造舒适、便捷、安全的驾乘体验 的汽车座椅系统。智能座舱集成了多种技术和功能,如座椅调节、座椅加热、座椅通风、按摩功能、智能调节、智能识别、人机交互等,旨在提升驾乘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此外,智能座舱还可通过感知驾乘者的身体姿态、行为习惯等,实现驾驶员的个性化驾乘体验和智能化调节乘客的座舱环境。
智能座舱的研发涉及软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方面包括操作系统、智能基础、应用开发、仪表软件、TBOX软件和云服务等模块;硬件方面包括显示设备、交互设备、摄像头、通信单元/网关、座舱域控制器等模块。智能座舱是多方协同构建的,它是出行服务的载体,也是出行体验的核心。智能化和网联化是智能座舱的两大特征。智能化体现在语音、手势、图像和其他生物特征等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方式上。网联化体现在支持多种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和管理上,为车辆提供多网络接入能力,实现车辆内外数据的融合交互。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智能座舱是智能汽车行业的核心领域之一,它不仅受到政策支持和资本推动等供给端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网络技术进步和消费的人智能使用习惯转变等需求端因素的驱动。相比于智驾功能,智能座舱功能不涉及底盘控制和相关法规标准等级的限制,因此更容易实现。作为更具感知性和体验性的部分,座舱也慢慢的变成为车企展现产品差异化和赢得用户青睐的重要方法。据统计,2022年中国智能座舱领域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6.8亿元人民币。在长期资金市场的助力下,座舱的智能化发展正加速推进。2023年,中国25岁以下的乘用车用户中有69.5%认为座舱智能化是重要的购车参考因素,25-35岁的乘用车用户中有65.7%持同样的观点。
声明:本文图文信息来自互联网,涉及的股票及代码旨在进行有价值的资讯传播,不作投资推荐和介绍,如有侵权我们将立即处理。
参考:轻量化业务顺风而行,通航业务长空展翅智能座舱全面升级,车载声学龙头优势显现深耕铝合金领域,立足汽车轻量化,横向拓展打开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