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场备受瞩目的座谈会,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信号。
可以看到,在当下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的地位愈发关键,其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经济大省、北方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山东正挥毫泼墨,书写着民营经济发展的精彩答卷。
山东是全国唯一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整,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山东省实有民营经营主体1441.9万户,占经营主体的98.9%以上,其中中小企业数量超越440万户。2015年至今,山东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都在50%以上。在2024年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榜单中,山东有50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俗话说: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山东高水平发展的根基所在、底气所在,撑起了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
民营经济的培育壮大,正如一棵树的生长。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氛围则如同“阳光雨露”,将民营经济滋养得更加“枝繁叶茂”。
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大省,一直以来,山东格外的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优质的服务。2024年,山东聚力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出台“营商环境创新提升59条”,扎实推进21项“一件事”落地实施。创新应用“鲁通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0%以上,便民热线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还率先出台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若干措施,重点领域入企检查频次压减45%;2025年,山东将健全民间投资常态化推介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并抓好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实现规上企业联系服务全覆盖。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在种种利好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山东为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阳光雨露”,树起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为亮好相、唱好戏,山东非公有制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不断探索发展新动能、新模式,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未来产业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潍坊民营企业豪迈集团从一间濒临破产的维修车间成功逆袭做到年产值百亿元,如今在轮胎模具、气门芯、海底采油设备、风电变速箱零件4个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光威集团数十年深耕碳纤维领域,解决了我国碳纤维生产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核心工艺自主研发、核心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天岳先进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半绝缘型和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连续多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中名列前茅。
这些民营企业的成功,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水平发展,也为山东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注入了强大动力。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山东非公有制企业,既有法治化的“防护网”,也有创新驱动的“引擎舱”,更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领航,必将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台大戏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借风势,乘风起。扎根于齐鲁大地这片发展沃土,有着种种利好政策保驾护航,展望未来,民营经济在山东有着无限发展可能。(文/薛海文)